中國青年報12月10日《湘鄉踩踏事件萬人痛哭 同學漠然:不難過》一文,刊發當天就被全國各大網站轉載。葉鐵橋記者以獨特的視角注意到了比踩踏事故更讓人憂心的問題——學生對逝去同學生命的漠然。文中最后一句:“出了這么大的事還這么不在乎,我們教育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更是引人深思。 一是大環境。孩子是社會和大人的一面鏡子。現在有些人奉行金錢權力至上主義,為達到個人私利往往不擇手段。一小部分國人不注重道德修養,以致在國外也常有不文明行為。據說許多國家都有專門針對中國人的中文警示語:“不要亂扔垃圾”“請排隊”“便后請沖水”等等。可見,一些人看似不起眼的不良習性已損害到我們的國家形象,不可等閑視之。 二是我們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沒有讓孩子內化成自覺的行為習慣。在英語國家,你只要一提到有什么不幸的事情,他們馬上會本能的反應說:“I’m sorry to hear that。”看到有人愁眉苦臉,他們很自然會問:“Can I help you?”哪怕是父母親幫自己的孩子遞了一下餐具,孩子也立即會說“Thank you”。可我們的思品教育往往達不到這種境界。 筆者的家鄉毗鄰聞名遐邇的古田會議會址。我常想,為什么歷時只有兩天的古田會議會成為我黨我軍建設史上的里程碑?認真看看會議決議,也似乎沒什么高深莫測的理論,就是在思想上和組織上確立了建黨建軍的原則,其中第一條提出要糾正單純的軍事觀點。據說,蔣介石退到臺灣后進行反思,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同是黃埔出身,陳誠、胡宗南、杜聿明就打不過那邊的林彪、徐向前、陳賡?有人說,真正的謎底是毛澤東早已在古田會議中以嶄新的原則鑄造了紅軍的軍魂。 筆者以前曾當過班主任,當時我班學生的習慣素養和學業成績贏得了同行不少贊嘆。我總結自己的經驗無非就是兩點:一是狠抓紀律道德教育,包括禮貌修養,知道感恩,尊重他人,團隊協作,珍惜生命,心理健康等等。二是抓好班干部建設,發揮他們的帶頭表率作用。后來,我驚訝地發現自己這些簡單的經驗和古田會議的加強思想組織建設理論如出一轍。而只講教學不講做人最終難以結出教育的碩果的道理,不正和第一條單純軍事觀點最終出不了軍事成績相吻合嗎? 8個鮮活的生命永遠離去了,我們是否能從中明白點什么?我想,關于湖南湘鄉踩踏事件,除去各種偶發因素,假如我們的學生平時養成了講秩序和為他人著想的良好修養,即使悲劇不能避免,是不是至少也可以減輕一些傷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