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人,不論天賦多高,都必須經過教育才能成才。這決定了教育是一個萬古長青的事業。”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大潛在第五屆大學數學課程報告論壇上呼吁:“教育的內涵和方法都不可能一成不變,而應該與時俱進,努力適應時代的進步,適應經濟、科技和社會的發展。”
600多名來自全國高校的骨干教師相聚杭州西子湖畔參加報告論壇。4年來,包括大學數學、大學物理在內的41個“大學基礎課程系列報告論壇”先后舉行,國內600多所高校2萬名教師參會。教學的智慧在這里碰撞,改革的經驗在這里分享。教學改革有哪些疑惑?一線教師需要怎樣的交流平臺?讓我們走進大學基礎課程報告論壇,探尋其長盛不衰的魅力。
“一線教師是教學改革的基本隊伍,我們應該永遠和他們站在一起”
中國航天之父、火箭之父錢學森10月31日去世。在最后的日子里,錢老關于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問題的觀點引發了國人的深思。
創新人才培養,在錢老眼中“是我們國家長遠發展的一個大問題。”錢老認為,“今天我們辦學,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學院的那種科技創新精神,培養會動腦筋、具有非凡創造能力的人才。”
錢老的觀點,引起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原高等學校工科數學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馬知恩的強烈共鳴。“填鴨式、保姆式的教學模式一定要改。傳統的課堂教學,容易讓學生養成對老師的依賴,這樣是培養不出創新人才的。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通過改革的方式來提高。”
在經歷世紀之交“跨越式”的發展后,中國高等教育在規模擴大與質量提高之間追求一種新的平衡。“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已成為中國高教界實實在在的行動。
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首發倡議,與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教育部有關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學術團體以及有關高校,共同創設了“大學基礎課程系列報告論壇”。“報告論壇”由大學數學、大學物理、化工化學、大學計算機、電子電氣、機械、力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和地球科學等10個課程報告論壇組成。“報告論壇”采取“報告”加“論壇”的方式,對象為教師,定位在課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李尚志說,很多老師的教學成果和教學經驗往往只是在本校中使用。論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平臺,教學經驗可以在全國的高校中廣泛交流。湖北工業大學教師蔡光興認為,論壇按照體系、內容、教學方法分組討論,整體安排非常好。報告人都具有深入的研究與教學經歷,許多問題思考由來已久,因此有真知灼見。
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楊祥告訴記者:“一線教師是教學改革的基本力量,而課程是本科教學的基本單元。我們要每年為高校一線教師做一件實實在在的好事,搭建教學改革交流的平臺,為教師深入教改、提高質量助力助推助跑。”
“對教學改革最有發言權的,對教學改革的成敗最有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真正和改革開放的政策血肉相連、命運與共的,是那些在教學改革第一線上認真實踐、銳意改革的廣大教師。這是我們進行教學改革的基本隊伍和依靠力量,我們應該永遠和他們站在一起。”李大潛的話溫暖了論壇會場的幾百名教師。
“基礎課程是提高質量的關鍵,要培養學生崇尚理性和獨立思考能力”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抓住了基礎課程,就抓住了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關鍵。眾多大學教師認為,“大學基礎課程系列報告論壇”抓住了教學改革這一基礎。
基礎課程為什么如此重要?以大學數學為例,可以“窺一斑見全豹”。目前,相當多的高校已將數學課程列入通識教育的范疇,也就是所有的專業、所有的大學生都必須通過數學課程來提升素質。數學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思維模式,即形成邏輯的、縝密的思維模式。數學教育還可以影響人們的文化素質,其中主要是改變人的審美視角和表達方式。
基礎課程應該怎樣進行改革?“上課,我不喜歡照本宣科,我想騰出更多時間給學生講認知線索。只講定義怎么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呢?”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數學與統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徐宗本認為:“說教、灌輸的觀念根深蒂固,教師講解幾乎是唯一的教法。過分注重灌輸,這將導致兩個問題。”
徐宗本說,“一方面,是能力發展失衡。只培養了接受模仿能力,但缺乏應用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另一方面,品質培養不全面。強化了信任服從權威的品質,扼殺了獨立批判精神,達不到崇尚理性精神,體會數學美學的目的。”
聚焦基礎課程的改革,使“報告論壇”人氣極旺。10月下旬,第五屆大學計算機課程報告論壇在四川成都舉行。最新的動態在這里匯總,最新的思想在這里萌芽。聆聽了中科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原校長李未的報告,哈爾濱學院數學與計算機學院青年教師張利兵“深感震撼,很受啟發”。在分論壇中,一線教師暢談了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困惑。每個人演講之后,與會者都有熱烈的提問和交流。
“論壇已成為高校展望計算機學科發展、交流教學經驗的盛會,為一線教師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搭建交流平臺。”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合肥工業大學黨委書記李廉如是說。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最為核心的改革”
曾經有人戲稱:“大學什么都研究,就是不研究教學本身”。在一些老師眼中,對具體教學過程,特別是課堂教學的研究,大學遠不如中小學重視和深入。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劉三陽告訴記者,一切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最終都應該體現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特別是應該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否則,可能流于形式、成為花架子。例如,教材提供了教學的基本素材,但教師不能將教材照搬到黑板或PPT上,而需要根據認知規律、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進行加工處理和教學設計,如同導演拍戲,不能直接將一個故事、一段歷史或一部小說搬上熒屏或銀幕,需要先編寫成劇本,這中間有一個再創作的過程。
在采訪中,許多教師不約而同地談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包括教學理念、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等內容。這應當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
北京交通大學被教育部列為“多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型實驗區”。作為北交大“思源班”代數課程的教學任務承擔者,李思澤教授進行了很多教學改革的嘗試。在考試改革中,除進行正常的考試,還進行了課堂討論、問答、學生設問、上黑板演示等,特別是讓學生寫“課程論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據介紹,像北交大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全國共有501個。這是教育部支持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大舉措。而“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則是教育部支持課程改革的另一舉措。通過建設和評選3000門國家精品課程,帶動國家級、省級、校級三級精品課程建設與共享體系。在國家級精品課程中,基礎課程占了相當的比例。
教育部高教司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基礎課程要支持、支撐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這么多知名教授登上報告論壇,這么多一線教師參加報告論壇,這也說明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說明了廣大教師對高等教育改革的積極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