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近年來確已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局部上仍存在不平衡的情況,有些方面進展較慢,某些領域甚至還處于艱難的探索階段。比如,高考制度的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結構調整就相對滯后,管理體制機制的改革等一時還難有突破。要破解這些難題,就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第一,以人為本是高等教育科學發展的精神內核。高等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高等教育的天職。因此,高等教育科學發展的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把人置于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
第二,全面協調是高等教育科學發展的重要保證。首先,高等教育在改革發展過程中既要遵循自身的發展規律,又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因此,高等教育的結構與經濟社會結構要相銜接,高等教育的規模與經濟社會的實際需求要相適應,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要與經濟社會文明進步相互促進。其次,高等教育內部要做到規模、質量、結構、效益協調發展,各級各類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也要協調發展,全國性高等教育和區域性高等教育同樣要協調發展。
第三,可持續發展是高等教育科學發展的基本戰略。其一,高等教育要樹立人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著力構建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與培養機制,使培養的人才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自主學習提高能力。其二,高等教育要樹立整體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著力構建我國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并以長遠眼光合理安排高等教育的發展節奏,營造適度競爭的環境,不斷拓展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第四,統籌兼顧是高等教育科學發展的根本方法。高等教育要統籌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規模、質量、結構、效益的關系,人才培養、知識創新和社會服務的關系,效率與公平的關系,特色發展與整體發展的關系,自主理性發展與對外開放服務的關系等等。只有統籌協調好這些關系,高等教育科學發展才能真正實現。
高等教育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
落實科學發展觀,在高等教育實踐中就要始終堅持以下幾點。
一是落實以人為本。要實現高等教育科學發展,就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使教育服務于人的發展。為此,就要把學生看成學校的生存之本和發展之基,真正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辦學觀念。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建立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育內容、模式和評價標準,使不同地區和不同個性、興趣、潛質的學生,都能從教育活動中切實受益。要關心教師的發展。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學生的發展。要不斷提高教師的物質待遇,為教師進修提供機會,搭建教師事業發展的良好平臺。要強調“興校從關愛師生開始”,大力弘揚人文關懷精神,努力為廣大師生員工做實事、謀實惠,采取各種人性化措施,為師生員工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總之,高等教育要將人的因素擺到第一重要的位置,做到發展依靠師生員工,發展為了師生員工,發展的成果由師生員工共享。
二是優化高等教育結構。首先,必須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時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優化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的比例,優化全國各地的高校布局。其次,對各級各類高等學校的發展要保持平衡和協調,既要克服重理工輕人文,堅持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并重,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又要克服攀比升級的傾向,實現職業教育型、教學型、教學研究型和研究型各類大學并舉并重。再次,優化高等教育教學活動的要素與過程,不斷促進和提升高等教育的人力培養質量、服務社會發展的能力與水平。
三是實施高校定位發展。要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從大國邁進強國之列,就必須始終堅持實施高校定位發展戰略。要培育不同學校特色定位。學校特色,就是在辦學方面要有比別人更加明顯的特長。這個特長,一靠自然賦予的條件,二靠自身長期的培育。因此,既要注重自然賦予條件的充分發揮,又要堅持不懈地創造、培育和擴展自身的特色。要確立相對穩定的辦學層次定位。辦學層次決定了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只有穩固的學校辦學層次定位,才會有學校的影響力和綜合競爭力,逐步實現行行出狀元,層層出名校。要確立學校高質量定位。高質量就是必須做到培養出來的學生保證在知識水平、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方面,在所在辦學層次上是最好的。當然,最好是要通過比較來實現的,因此,要先確保在地區、一個省內最好,然后在更大范圍內最好。
四是改革高等教育體制機制。首先,要努力優化高等教育生存與發展的外部環境,健全高等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系統。建立高等教育經費與政府財政收入同步增長的有效機制,不斷加大對各高校的財政投入力度。強化政府統籌行為,提高統籌效能,從協調高等教育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出發,從創新組織形式、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培育本地高等教育特色等方面著手,全面統籌高等教育的發展,促進本地高等學校為本地社會經濟發展做貢獻。推進政府對高校管理的體制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擴大高校的辦學自主權,充分落實高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使高校逐步健全自我發展、自我激勵、自我約束與自我調控機制,增強高校適應社會的主動性、靈活性與高效性,不斷提高高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其次,強化高等學校內部發展動力,改革學校的內部管理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加強和改進黨對高校的領導。建立嚴格崗位設置管理制度和崗位人員聘用合同管理制度。建立嚴明的獎罰制度和重點發展的鼓勵引導政策。推行民主管理,規范和完善學校咨詢、決策、執行和監督制度,尊重師生員工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廣大師生員工的集體智慧和力量,共同推進高??茖W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