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放在名著里,還有幾分詩意,卻不可成真。否則,就像風花雪月搬進生活就立刻現出柴米油鹽的原形一樣,讓你郁悶。近日,在山東新泰批量提拔80后副局長的輿論拉鋸戰中,此話就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同樣,25歲法院副院長劉婷婷,也表示沒有背景,“父亡母親是農民,無男友”。也和以往一樣,“農民”一詞再次成了特定場合的辟謠關鍵詞。此外,這個高頻詞還常現身庭審現場,巨貪們飽含熱淚,動情宣告自己是農民的兒子。好像打上這個烙印,就能和貪腐違法劃清界限。 玩多了,網友都不吃這套了。數千條跟帖一大半,是罵新泰回應沒技術含量沒誠意的。你能說網民反應都是理性的嗎?也不盡然,平心而論他們掌握的信息未必充分,質疑更多出于慣性。這類慣性質疑,就提示我們已陷入“假作真時真亦假”的信任尷尬了。 具體到這件事,輿論有可能冤枉了王然和劉婷婷,不過我們也不必為此道歉。因為在一個官員任免不能真正由民意決定的制度設計中,“任人唯(年)輕”很自然地會被以為是“任人唯親”。 80后局長或市長,注定難成佳話,反而可能遭受輿論冷嘲熱諷。當事者假若清白,他們也不是因非理性的民意而蒙冤,而要為不透明的官員人事任免制度埋單。如劍之雙刃,既有人在暗箱操作下,如魚得水平步青云,自然有人因不透明的制度而蒙塵。 王然和劉婷婷屬于幸運的前者還是不幸的后者,或許只有她們自己清楚。但她們的自訴卻難以取信于人,這是更可悲的事。為何從官方渠道釋放出的本應權威的信息,反而遭遇民意的冷處理?這也不難理解:當“GUANXI(關系)”都成為英文書中教老外和國人打交道的一個音譯的英文單詞時,背景、關系、人脈在權力場中的作用怎能讓人小視,怎會不讓人聯想臆測? “假作真時真亦假”!官民溝通,良性互動,若難以開啟,實在太可怕了。互信的基礎在哪,主動權似乎掌握在政府公權一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