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教育行政化較長時期以來一直是教育發展過程中諸多弊端之癥結,但教育的發展必然是政府、社會及教育系統等多股力量共同作用的合力結果。
近年來,我國學校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與教育系統仍然不能全面、公正、均衡地提供優質教育服務之間的矛盾,在短期內仍然難以解決,因此,考慮到中國學校教育系統的歷史慣性和現實國情,以下兩種情況值得警惕:一是學校制度、教育實踐不符合歷史潮流;二是學校、教育因經濟誘惑而迷失本性。
對此,溫家寶總理的認識是非常清晰、深刻。近年來,他先后四次看望錢學森,并問出了一個不會隨著錢老去世而被人遺忘的“錢學森之問”:“中國為什么培養不出創新人才”;發表了《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署名文章及題為《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的談話,闡述了“教育要培養人才”等雖然漸被遺忘但至關重要的根本問題,并面向社會發起制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大討論;2010年初,連續召開五次座談會,暢談教育改革的四大方面內容———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落實和擴大辦學自主權、促進教育公平、倡導教育家辦學,最終總結出了“教育行政化”乃一切問題之癥結的結論??梢哉f,本屆政府最大的進步在于,從顯性表現中挖掘出隱性根源,提出“教育行政化是中國教育諸種弊端之癥結”,最大的勇氣體現在嘗試著手解決“教育行政化”問題,但最大的挑戰恰在于,借助行政力量并由政府推動的、自上而下式教育改革,能否徹底革除“教育行政化”弊端?
學校和教育的問題非常復雜,僅僅解除“教育行政化”魔咒并不能一蹴而就地解決中國學校教育的一切問題,但它肯定是解決諸種問題的切入點。“教育行政化”的核心缺陷有二:“溺愛”(即教育行政部門包攬教育的一切)+“鉗制”(即教育的一切皆受行政管制)。突破教育行政化陳弊,打破“溺愛+鉗制”式教育管理邏輯,可以考慮選擇以下“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轉變教育變革方式,使教育回歸教育的軌道。中國教育一直按照被動型、強制型模式進行變革。具言之,即總是根據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發展教育、變革學校,總是由教育行政部門自上而下地推動教育發展、學校變革。受此影響,許多學者甚至曾認為教育具有“政治本質”(教育是階段斗爭的工具)、“經濟本質”(教育是生產力)而沒有“文化本質”。2009年初以來面向全社會公開征求制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意見,恰是轉變教育變革方式的重要標志,而教育變革方式轉型的真正完成,可能需要花費10年左右的時間。這段時期,恰是培養教育家的絕佳時機。
第二步,為教育家辦學營建廣闊的空間。出現“教育行政化”偏差的誘因是,教育行政部門憑借其公立教育的舉辦者身份,越位扮演了辦學者角色,過度強化了其管理者權力。有必要為教育家們依法自主辦學提供廣闊的制度空間??梢约僭O,沒有這樣的制度空間,不可能成長出偉大的教育家,更遑論發揮教育家的作用!教育家的成長周期與學校成長周期基本一致,而學校成長周期一般是15年左右,因此實施第二步戰略亦需花費15年左右的時間。
第三步,遵循否定之否定的邏輯,整合、優化“學校—政府—社會”之間的關系。盡管教育行政化較長時期以來一直是教育發展過程中諸多弊端之癥結,但不能超越的規律是,教育的發展必然是政府、社會及教育系統等多股力量共同作用的合力結果。革除教育行政化弊端、倡導教育家辦學、呼喚遵循教育規律,并不是要放棄、排斥政府及社會對教育的影響,而是期望在新的結構框架中保持政府、社會、教育三者之間彼此協調平衡的和諧關系,使三者在影響教育變革與發展的過程中,各安其位、各守其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