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1日電(記者顏昊 王經國 顧燁)來自中國民辦教育協會的不完全統計顯示,2008年全國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866所,比2003年減少了238所。由于生源緊張,2009年底,全國民辦高校的招生人數普遍下降了一半左右。 教育產業化后曾經的“幸運兒”中國民辦高校,在國家人口結構變化和教育事業發展的過程中最先感受到寒意。 2009年,僅招到8名學生的重慶北軟教育集團軟件工程學院申請破產;同年,號稱能容納6萬學生的河北廊坊“東方大學城”唱起了“空城計”。 面對中國公辦大學十年來的急速擴招和人口出生率的持續下降,民辦高校倍感招生萎縮的巨大壓力,有些甚至將招生困境簡單歸咎于人口出生峰值回落造成的適齡大學生數量減少。 民辦獨立學院——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副院長錢鐘認為,在京津滬等經濟發達城市,除了人口出生率下降這一因素以外,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即這些城市公辦大學的本地學生錄取比例較高,擠占了民辦高校的選擇空間。 同時,缺乏穩定可靠的外部資金支持的中國民辦高校,一時還走不出“以生養校”的模式,它們必須依賴提高學費來抵消招生不足導致的資金缺口。 根據一些民辦高校的測算,要想保持學校的正常運轉,一個民辦專科學校在校生需要維持在3000人左右,一個民辦本科學校需要維持在5000人左右,否則就會墜入“招生不足-資金斷裂-教學停滯-聲譽下降”這樣的惡性循環。 南京另外一所民辦高校不愿透露姓名的負責人說,盡管各級政府在鼓勵和促進民辦教育發展方面出臺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但社會上對民辦高校的歧視仍然普遍存在。 尤其在辦學經費、師資社會保障等方面難以與公立高校相匹敵,教育公益事業發展相對滯后使民辦高校得不到足夠的社會捐贈,才是民辦高校發展困境的深層次矛盾。 中國政府自2008年8月起啟動新一輪教育改革,特別成立了由溫家寶總理擔任組長的教育改革規劃綱要領導小組。包括民辦高校在內的民辦教育如何規劃和發展,成為優先考慮的問題之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征求意見稿中明確說明,國家將“依法落實民辦學校、學生、教師與公辦學校、學生、教師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辦學校辦學自主權。清理并糾正對民辦學校的各類歧視政策。積極探索和制定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的優惠政策。” 《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還表示,國家將健全公共財政對民辦教育的扶持政策,建立民辦學校辦學風險防范機制和信息公開制度;擴大社會參與民辦學校的管理與監督,加強對民辦教育的評估。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二十一世紀實驗學校董事長張杰庭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曾表示,與公辦學校相比,中國民辦高校不論從整體實力還是個體影響力都處于明顯的弱勢地位。目前,民辦學校的問題很多,但集中在一點上就是能否給民辦教育以平等待遇的問題。 他認為,要消除民辦教育歧視、加大公共財政扶持民辦教育力度、給予民辦教育教師平等待遇,《規劃綱要》必須明確可操作的條例和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