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科研論文先送國外 水平一般才給國內期刊 院士揭論文流失“潛規則” “科技期刊辦刊中暴露出的問題,使科技期刊成為我國目前科技體系中越來越明顯的一根‘軟肋’!”中科院學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朱作言日前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上作報告時,對中國學術期刊的狀況表示憂慮。 科技期刊不同于一般的雜志,它是一個國家科技創新水平的直接反映,是國家科技水平高低的晴雨表,有人甚至評價說,科技期刊之于科學研究發展就如同股市之于經濟發展。朱作言院士的報告顯示,我國科技論文的數量已由10年前占世界總量的0.2%上升至10%,現有科技期刊約4800余種,數量已為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但令人擔憂的是,盡管我國科技論文數量可觀,但大部分中國科技期刊卻難掩文章質量不高、功利性強、國際影響力低等的無奈現狀。中國科協200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科技工作者對國內學術刊物的水平評價并不高,67.5%的人認為存在各種問題,主要問題集中在版面費過高、文章質量差、發稿靠關系以及文章評審不透明。 對我國科技期刊的現狀,朱作言院士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起步晚,缺乏國際學術影響力;另一方面是現行的科技評價體系鼓勵優秀的國內科技論文流向國外期刊,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被置于十分困難的境地。據了解,將有價值的科研論文先送到國外優秀期刊發表,水平一般才送國內雜志,這幾乎已經成為我國科技工作者的“潛規則”,這樣的“潛規則”使得國內高質量學術文章大量外流,成為導致國內科技期刊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而期刊質量不高,權威性和影響力差,反過來又影響到高質量稿件的投遞。 朱作言呼吁,要建立有利于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的科研評價體系,倡導在中國科技期刊上首發國家重大科技投入的研究成果,展示國家科技專項的重大科技成果,最終辦出知名的國際科技大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