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為善最樂,讀書最佳”。可見讀書是人生樂趣的最高境界。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讀書帶來的樂趣。只有善于讀書的人,不為書所奴,不做書柜子,不為書所癡,才能從書中獲得智慧,體味到讀書的真正樂趣。 不做書奴。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一個典型的書奴郎玉柱。對家中藏書,他晝夜研讀,冬夏不間斷。年齡到了20歲左右,不求婚配,希望書中麗人自己到來。見了賓客、親人,不問冷熱,三句話后就大聲誦讀,客人只好尷尬地走開。讀書如果都像這位郎公子,心為書所役,讀死書、迷信書,就是再刻苦,又有什么用呢? 不做書櫥。 明朝學(xué)問家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說:“有書癖而無剪裁,徒號書櫥。”這啟迪世人喜讀書還要善讀書、善用書。如果不加選擇濫讀書,不把那些對自己有用的知識融會貫通到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去,即使是讀書破萬卷,也只能算作是兩腳書櫥! 不做書癡。 讀書,是為了增長智慧、提高能力,而不是用從書中學(xué)來的知識去認死理、鉆牛角尖。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錄了兩位書呆子軼事。說的是他的祖上有兩位叫景星、景辰的有名諸生,正打點行裝準備到鄉(xiāng)間躲避戰(zhàn)亂,為了和鄰居老人爭辯門神到底是尉遲敬德、秦叔寶,還是神荼、郁壘,花費大量時間查找書籍,佐證爭辯,結(jié)果城池陷落,全家遇難。讀書讀成這樣,不是為后人徒增笑料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