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熱播的電視劇對白中常出現‘你的內人’、‘我府上’等詞語。還有一位博士生給導師寄賀卡,竟然寫的是‘某某先師收’。”在今天舉行的武漢大學國學院揭牌儀式上,首任國學院院長郭齊勇教授提醒人們注意國學熱背后的常識缺乏和精神缺失。 郭齊勇教授說,曾經有一位大學教授寫過一本關于老子《道德經》的大學通識教育讀本,其中對“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中的“如享太牢”的解釋竟然是“像坐大牢一樣難受”。作為一個國學教育者,這樣的“笑話”讓他感到“很難為情”。 他認為,近幾年,我國出現“國學熱”,反映了國民對國學的渴求,應該正確地因勢利導。《論語》、《老子》等國學典籍不能“戲說”、“俗講”,而是要“正講”,而正講的前提就是要讀懂,不能錯得太離譜。 據介紹,武漢大學國學院是目前國內僅有的擁有“國學”本科、碩士、博士完整培養體系的教學研究單位。國學本科試驗班已連續10年招生。其要求學生能熟練閱讀中國古典文獻,同時要求至少掌握兩門外語。郭齊勇將之形容為培養一些“讀古書的種子”,并能與世界其他文化交流,真正將國學傳播出去。 另一方面,他很重視國學教育的“草根性”,比起形式,繼承國學精神更為重要。他小時候,家里人自己都吃不飽,母親依然會把熱騰騰的飯盛給乞討的人吃。國學不僅是一門學問,它還是全社會的終極關懷。民間有“善根”,基于國學典籍的文化認同和倫理共識對當今社會能起到精神安定和心理療傷的功能。 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教授成中英則認為,“國學熱”代表了一種新的文化觀,也代表了中國意識和中國價值的覺醒,有積極意義。國學不僅是一個空洞的名詞,而是有豐富的內涵,是中國人對自己文化的認識和研究,也是一種文化身份認同。他認為國學應有時代內涵,從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國學的意義和期待都是不同的。過分追求經濟發展使人淡薄了人類文化的價值,而轉向表面的東西,真正的國學應該把人的生命放進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