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八九月份,都是世界各地青年學子進入高校、揭開人生新的一頁的時候,而與此同時,我們在世界各地高校中看到的也幾乎是相同的景象:父母親友陪伴著考上大學的學生來到高校,忙前忙后。這番景象引發我們對一個中外共同關心的話題的思考:如何培養學生的獨立性? 8月22日,《紐約時報》刊登文章,報道了美國一些高校今年打出了明確的標語—— 新生,歡迎你;家長,請回家 如何讓孩子盡快成長起來,不僅僅是家庭問題,更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在這個問題上,高校既負有責任,又可以作出一些努力。 新生入學報到 父母親友相隨 每年新生入學之時,大學校園中與報到有關的地方(包括報到處、宿舍、食堂等)都是人頭攢動。這一時節,校園內外人員眾多來來往往,可謂蔚為壯觀。最常見不過的場景就是,一個學生的身邊,往往圍繞著兩個以上的人員,或者其父母,或者其親友,都在為他/她的事情忙碌著。這樣的情形,中外皆然。 我們都知道,真正的報到時間,也不過個把小時。但現在的情形,絕非幾個小時可以解決問題。在大學之中,很多教師都可以說出許許多多家長不肯離去的故事。位于紐約州漢密爾頓市的科爾蓋特大學,是一所以文科見長的名校。一位教師就回憶道,曾有一對夫婦一直待到學校開學,然后跟孩子到班里去聽課,最后還追到注冊辦公室要求修改孩子注冊的課程。 在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個網上調查中,有人就說,在孩子報到之后,還計劃逗留一到兩天,看孩子是否還需要什么幫助,像這樣的家長,可能不止一兩個。而在校園之中,人們也經常會看到父母非常傷感地離開孩子的場景。這種現象折射出的是當代父母過度干涉孩子生活的一個現實。 從“直升機父母”到“魔術貼父母” 近年來,“魔術貼父母”(velcro parents)一詞漸趨流行。所謂velcro,是一種生產尼龍搭扣、松緊帶、魔術貼、尼龍繃帶等品牌的名稱,后來也就指代這些物品。因此,有人把velcro parents翻譯作“魔術貼父母”,我看應該是貼切的。從這個詞匯,我們也不難看出它的所指——父母與孩子的關系,父母就像那搭扣、松緊帶、魔術貼一樣,緊緊粘貼在孩子身邊而總是不肯離去。 由當下的“魔術貼父母”,我想到了在上世紀90年代出現的一個詞匯“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直升機父母”主要指那些因為不放心或者擔心憂慮,而總是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自己孩子周圍對他們進行監視的父母。在英文口語中,由此產生了“直升機媽媽”(helicopter mom)、“直升機爸爸”(helicopter dad)等詞匯。 上述詞匯的誕生,都從一個層面反映了近20年來美國社會的一個情形或者說是問題,即父母對于自己孩子的過度關注,不管孩子們是否需要,只要看到孩子們遇到了問題,父母都能夠從天而降隨時出現并加以干預。 高校從新生入學開始敦促父母讓孩子獨立 由于上述情形有日漸加速的趨勢,一些美國高校也在作出種種努力,舉辦各種活動,試圖盡快讓新生脫離父母,走向獨立。 今年,位于亞特蘭大的莫爾豪斯學院專門舉行了一個正式的“告別儀式”(Parting Ceremony),目的就是為了讓那些過分溺愛孩子的父母早點與兒子們分開。莫爾豪斯學院是傳統上招收黑人的私立男子文理學院,現有注冊學生約3000人。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曾在此學習。 “告別儀式”在馬丁·路德·金國際教堂舉行,人們在那里作了各式各樣的演講。有趣的是,演講結束之后,新生排隊走進校園的門廳,大門在他們的身后關閉——這就象征著把他們的父母留在了校門外。 明尼蘇達大學的做法更為詭秘一些:學校邀請父母參加的招待會,是與新生分開舉行的招待會。這樣一來,就可以使學生能夠與自己的室友待在一起,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宿舍中的問題,而不必有大人在旁邊多嘴多舌。 格林內爾學院的做法也頗有象征意味。該校認為,當父母家長來送新生的時候,學校應該明確告訴家長什么時候該與孩子說再見。格林內爾學院今年錄取新生415人。他們在新生報到的那天,當學生辦完報到手續、行李搬至宿舍之后,就在體育館舉行了新生開學典禮。學生坐在露天看臺的一側,而父母家長則坐在另一側。 格林內爾學院的校長面對著新生——也就是背對著家長——歡迎2014屆的新生。該校主管學生工作的副校長休斯頓·道葛爾蒂稱,這一幕本身就是讓學生家長去領悟一個道理:哦,原來,我的孩子跟另外400多人坐在一起,會感覺更舒服一些啊。而此后不久,學校也明確要求家長——離開校園。 普林斯頓大學則更是明確地使用直言不諱的詞語,告訴父母與孩子告別的具體時間。比如,學校在今年的迎新手冊上明確規定,截止到9月11日下午5點30分,“此后的迎新活動都只對學生開放”。 在一些高校看來,這樣明確無誤的語言可以說是畫了一條明確的界限,也有助于學生有機會對家長說:瞧,您該走了吧。 孩子上大學,對于任何一個家庭,特別是父母來說,都是一件大事。但如何讓孩子盡快脫離父母的呵護、盡快成長起來,就不僅僅是家庭問題,而是一個更大的社會問題。在這個問題上,高校既負有責任,又可以作出一些努力和貢獻。 成長,從上大學的那一天開始 如果看一看當下中國大學校園迎接新生的場景——一個新生的身后可能不僅有父母,還可能有親朋好友組成的親友團——我們就知道,《紐約時報》所報道的場景,在我國完全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認為,一方面,在送孩子上大學時,家長所流露出來的自然而然的呵護,甚至是過度的呵護,我們應該持有理解的態度;畢竟,孩子考上大學既是孩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更是做家長的人生中的一大幸事。但另一方面,我們所有的人,包括家長、學生、教育工作者,也都應該意識到,上大學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幫助學生學著走出家庭,步入社會,逐漸走出一條獨立成長的道路。 為此,在我看來,父母應該考慮的問題是:孩子上大學了,做家長的該怎么辦?而對于大學新生來說,應該考慮的問題是:我該如何成長? 對于父母,我想說: 第一,作為家長,應該學著放手,學著讓孩子“單飛”;同時,要學著意識到,孩子已經長大成人。而且,應該更多地幫助孩子去思考問題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代孩子思考和幫孩子解決問題。 第二,同孩子一起學習,關心孩子,不僅是物質上的,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只有關愛而沒有了解,無法真正與孩子溝通。 第三,和學校一道,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的人。沒有責任感,不是一個成熟者的表現。 對于新生,我想說的是: 首先,從上大學的這一天起,學著把自己看做一個成年人。大學四年,是一個人身體成長的重要階段,同時,更應該是其智力成長的絕佳階段。人人都應該知道,人生十七八歲到二十一二歲,無疑是每個人青春年華的綻放時刻,大學生應該學會抓住這個時機讓自己成長——在智慧上成長——才能使自己整個人生的青春之路更長久,甚至永久。 其次,在把自己當做一位成年人看待的時候,請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美國著名詩人弗羅斯特和他的代表詩《沒有選擇的路》(“The Road Not Taken”)講的是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不斷地會遇到岔路口,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面臨著選擇和作出決定。但無論如何,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因為最終是你——要承擔所有選擇之后的后果。 再次,何謂成長?我認為,就大學時代而言,成長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要學著獨立思考。一位臺灣的學者跟我說,她非常喜歡大陸的學生,因為大陸的學生喜歡學習。我有同感,但與此同時,我也深深地感到:我們的學生可能太喜歡或者太投入學習了,而忘記了思考——這是我非常憂慮的地方。為此,我想提醒所有的大學新生:請不要忘記,學習應該是促使自己獨立思考,并逐步讓自己具有自由之精神的一件令人愉悅的事。否則,學習對于所有人來說,可能都是一件痛苦的事。 總之,大學新生最應該記住的是:成長,從入學第一天開始,并且要讓自己從此學著去了解大學、了解自己、了解社會和了解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