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回憶一下長輩傷害我們的話》的作者一口氣列舉了27條記憶中的“傷人語錄”,如“你離了我,你什么也做不了!”“你太不爭氣了,太丟我的臉啦!”“你不要臉,我還要呢!”……引來許多大學生的共鳴。 “有一回,我連續考了兩次倒數第二,我爸氣得要一巴掌扇死我。”網友“流川”列舉了自己“受傷”的幾個例子,包括媽媽、姨姥姥等,其中小學老師曾說他“你真是沒臉沒皮了”。不過,流川現在也自問:“自己當初怎么就那么調皮呢?” “上初中時,因為我上課去晚了,我們班主任就說‘你是咱們班最隨便的女生!’”網友“天嬌”說,“這句話一直深深地傷害了我,我恨死她了。” “你看看人家×××。”“你永遠都趕不上×××。”“你一點出息都沒有。”“你讓我丟臉。”這些,都被大學生們評為“最傷孩子心的話”。 “冷漠教育”傷了孩子的心 “言語或體罰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一些學生總結,有的家長選擇了“冷漠教育”,那樣給孩子心理的傷害是無法估量的。“父母對我傷害最重的,不是什么話,而是沒什么話,在家里從來沒有驚喜之類的,死氣沉沉的。”武漢某高職學校的學生小李說,“我不想回家,在離家很遠的地方,我從不想家,不想家里的任何人,我對婚姻和家庭也沒有任何期待,對生活也沒什么美好的期待。” 一個大三學生用“怪獸”形容被傷害之后的內心。“小時候常常被責備打罵,心里積淀下惡狠狠的負面情緒,”他說,“這情緒久久地潛伏,就像身體里有一只被拴著的怪獸,時時想要竄逃而出。”“小學二年級,因為遲到之類的事,老師說全班誰也不準理我。我當時很犟,心里覺得自己很冤枉,又覺得你們越想看我難過我就偏不難過。”大一新生小蓮說,“從那之后的兩年,這老師都對我很差,而我覺得自己就變成刺猬了,自我保護欲很強,說話變得很硬……” 大學生思考如何為人父母 面對“被長輩言語中傷”,回帖者中僅一成網友對長輩的行為表示諒解。不過,雖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選擇原諒,但大部分選擇了遺忘。“孫瑋楠”認為這種情況很好解決,“平時的時候洗個水果給他們吃,做頓飯,陪他們看電視,給爸爸洗洗腳。”他建議吵架之后五分鐘讓自己冷靜一下,然后告訴長輩自己心里是明事理的,說聲對不起,這樣大家都開心了。“父母說的這些傷人心的話確實對我們影響很大,我們在以后為人父母時,不能還說這些傷害孩子的話。”部分網友大學生們開始思考,幾年后他們為人父母時,該怎么去教育孩子。“孩子的自尊心很強,一不小心就會傷害到他們,青春期的孩子又調皮。”網友“HY王陽”稱,自己9歲的侄子經常向他抱怨他媽媽說他不如別人,現在侄子看到媽媽回家,就躲進自己的小屋,他每次去侄子家的時候,侄子都纏著他告媽媽的狀。而網友“陳誠”則表示:“不管自己以后的孩子長得美丑,學習能力強弱,和隔壁或同事孩子差距有多大,我會以他自己興趣為主,不去和別的孩子作比較。” 家長反思:嚴格沒錯 別傷自尊 “好多話我都說過呀!反省中!”“確實有很多話是值得我檢討的,唉,不知道為什么作為家長的我可以容忍別人,卻不可以寬容自己的孩子!” 近日,記者請身邊的一些家長來看這個帖子,家長們紛紛反思自己的言行:雖然當家長也不容易,但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很多話本是好心,說出來后卻“變了味”。 湖北漢川的劉媽媽表示,自己在一次女兒不認真做作業時,對女兒說過“你愛怎么著就怎么著,反正我管不了你了”,面對正處于青春期的女兒,劉媽媽稱,自己發脾氣時,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當女兒被說哭時,她會主動去告訴女兒,自己剛剛哪些話說錯了,女兒聽后雖停止了哭泣,依舊不高興。“其實我是想和小孩好好聊啊,不要發脾氣,不要吼,就是做不到。”劉媽媽告訴記者,這些話已經說慣了,一時難以改正,以后會多加注意。“孩子和同齡的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學習能力很強,即使家長不要求他們也會自己學。”她說,她的孩子之前很自私,但她沒說自己孩子不如別人孩子這類的話,而是讓自己的孩子跟著別人一起玩耍,慢慢的她的孩子也很懂禮貌了。 專家觀點:家長切忌情緒化 我省著名教育心理專家尹鄧安教授說,很多家長以為只要不打孩子就不算虐待,可他們有所不知的是,雖然身體沒有傷痕,孩子心靈上的創傷卻不亞于斷手斷腳、鼻青臉腫。事實上,家長對于孩子的威脅、撒氣,或是隨意扔了孩子的一個小物件,都可能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 尹教授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警惕自己的情緒化。有些家長對孩子的管教經常不一致,自己心情好、有時間的時候就對孩子親愛有加,孩子提出的什么要求都滿足;但如果自己心情不好,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就把脾氣撒在孩子身上,即使是孩子的合理需求也不高興理會了。這樣的話,孩子會覺得無所適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