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過于看重初次就業率,最終就業率是關鍵。應關注畢業1年后、4年后、10年后,畢業生的收入變化、職業變化、職業滿意度,盡快建立就業跟蹤統計機制。 ◆高校有必要充分重視就業率,但不應將就業率上升為高校的政績觀,片面追求升學率不利于高等教育長期發展。高就業率,應該是教育質量提高,輔以完善的就業指導的結果。 截至今年7月1日,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72.2%,同比去年增長4.2個百分點;實現就業人數455.6萬人,同比增長40余萬人。在此前后,不少高校也陸續公布了各自的就業率,不少院校都達到了90%,有些甚至接近100%。 看起來形勢一片大好的就業率,讓不少依然在為找工作焦頭爛額的畢業生困惑不解。質疑聲也隨之而起:就業率是如何計算的?就業率真有這么高嗎?眼下的就業形勢到底怎樣?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系主任岳昌君教授。 統計方法亟待改進 應建立就業跟蹤機制 記者:就業率似乎是年年統計,年年引來爭議。不少人認為,較高的就業率似乎和現實情況不那么符合,存在“注水”現象。 岳昌君:目前就業率的統計,一方面是由政府部門主要是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我認為數據總體接近實際情況。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在2003年6月、2005年6月、2007年6月、2009年6月分別對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了大規模的問卷調查,抽樣調查結果和教育部公布的初次就業率相差不大。 另一方面,高校自己公布的就業率往往偏高,很多都在90%以上,比教育部公布的數據要高出不少。當然,還有一個因素,一般就業情況比較好的學校才會主動公布就業率,客觀上也給公眾造成就業率普遍較高的感覺。 教育部目前統計的是初次就業率,從技術指標來看,是比較科學的,是針對全體畢業生的一個全口徑統計。但目前統計數據來源主要依靠學生填報,如果說就業率存在水分,那有可能“注水”的環節,就在個別高校要求學生填表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教育部也在通過多種方法驗證高校上報數據的真實性,但對于全國各高校上報的就業率數據的真實性,尚未有政府部門或第三方機構進行核實和評估。 記者:教育部現行的畢業生就業率統計辦法中,就業形式包括以下7種:簽訂就業協議書、簽訂勞動合同就業、靈活就業(自主創業、藝術類自由職業)、定向委培、升學、出國(境)和參加國家地方項目就業。升學也計入就業率統計,是不是在推高數據,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注水”? 岳昌君:在勞動經濟學的概念里,就業率是有就業意愿的人找到工作的比例。而目前教育部的統計是將升學等計入在內的,這批人并沒有就業意愿,所以,使用“落實率”這個概念可能更確切些。升學是否計入就業率統計,世界各國的做法不一,比如英國就把通過學習獲取高一級教育機會計入就業率統計。將升學計入就業率統計并無不可,但在公布數據時應該詳細說明指標構成和計算公式,并公布求職率、升學率等分項的比例,這樣或許可以避免公眾對數據真實性的猜疑。 記者:就業其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離校時沒有落實工作,可能到年底時就已經找到滿意的工作;離校時確定工作單位的,也可能對工作不滿意而離職,又在進行新一輪的求職了。我們連續觀察幾年的就業率數據,一般到年底時,就業率會比初次就業率高出10到20個百分點。 岳昌君:是這樣,我認為不必過于看重初次就業率,最終就業率是關鍵。目前教育部主要統計畢業生離校時的初次就業率,離校后的情況主要依靠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繼續跟蹤。去年初次就業率68%,到年底達到87%,上升了19個百分點。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統計就業率時,會統計畢業1年后、4年后、10年后這三個時間點上,畢業生的收入變化、職業變化、職業的滿意度等,這樣對就業的總體狀況能有一個較為全面的把握。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數據積累嚴重不足,應該盡快建立就業跟蹤統計機制。 注水背后是畸形的政績觀 片面追求就業率不利高等教育長期發展 記者:高校自己公布的就業率往往偏高,很多都在90%以上。除了統計方法的技術原因,從不少學生反映的情況看,部分高校對數據弄虛作假也是不爭的事實。現行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下,就業率是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也是高校發展的“生死線”。資料顯示,高校發展與畢業生就業情況掛鉤的項目多達十幾項,如年度招生計劃、專業設置、高校評估、經費核撥、新增學位點審核等等,任何一條對于高校來說都舉足輕重,客觀上提供了就業率造假的沖動。 岳昌君:地方高校經費有限,很多依靠學費維持運轉。2003年本科擴招第一年,教育部出臺了促進大學生就業的18條意見,將就業率和招生計劃、領導問責掛鉤,沒有達線的將減少招生名額,或者停止招生。這給高校帶來了很大壓力。 從1999年到2005年的7年間,我國高校擴招呈兩位數的快速增長。相應的,四年之后的2003年到2009年,是我國就業規模大幅增長的時期,也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關鍵時期。如果能夠對這7個年份中我國大學生就業的真實狀況,比如就業分布如何、各項就業政策的效果怎樣,都有清楚的把握,對于未來高校的專業設置、就業政策的制定都將有所裨益。 記者:這樣看來,就業率注水,高校也是迫不得已。就業率的擔子該不該壓在高校身上? 岳昌君:在高校規模迅速擴大的特殊時期,政府部門追求的應該是真實客觀的就業率,應該允許高校有較低的就業率,片面追求就業率不利于高等教育的長期發展。高校有責任做好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幫助學生進行就業規劃,暢通信息渠道,提高求職效率。但是在宏觀就業環境不允許的情況下,一味要求畢業生在離校時就達到較高的就業率,只會變相帶來造假的壓力和沖動,從而喪失了科學研判高等教育政策和就業政策的基礎。 促進學生就業,高校義不容辭。但是,高就業率,應該是教育質量提高,輔以完善的就業指導的結果。有一位大學校長曾經用四個詞概括大學的責任:學習、做事、做人、共處。強調就業,培養技能,只是教會學生做事,其他三方面的能力,無論對于學生的職業發展,還是個人成長都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