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是培養各行業尖端人才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隨著我國中國博士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數量與質量的矛盾日益凸顯,博士質量遭到多方質疑。有數據顯示,我國博士學位授予數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近日,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周光禮教授的著作《中國博士質量調查》,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1.擴招 1999年以后,隨著高等教育大擴招政策的實行,博士研究生教育呈現出高速擴張。從1999~2003年,博士生招生規模年均增長26.6%。1999年全國博士生招生近2萬人,2003年招生4.9萬人,2004年招5.3萬人,2007年招5.8萬人(當年在校博士生達到22萬人)。在博士學位授予方面,2001年1.4萬人,2004年2.3萬人,2006年3.6萬人,2007年4.1萬人。2008年我國博士學位授予數達到5萬以上,甚至超過美國當年博士學位授予數(約5.1萬)。 2003年教育部直屬高校博導平均每人指導博士生15.32人,平均每人年招5.1人。 2.導師制度or老板制度? 當前,中國博士培養制度是單位制度下的導師制,這種制度實質上是一種學徒式的歐式制度。 在當前的導師制下,質量保障取決于導師。從招生到指導,從中期篩選到論文答辯,都是導師說了算,缺乏相應的評估制度和淘汰制度。正如王如忠先生撰文所概括的:入門靠“搞定”導師、論文答辯靠“相互幫忙”。 單位制度下的導師制是在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市場化和國際化,這種培養制度正面臨越來越嚴重的挑戰。幾年前,網絡上開始出現關于“老板”與“導師”稱謂變化的討論。導師制與老板制之爭,反映中國高??蒲畜w制和研究生培養的制度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變革,以及隨著變革對師生關系的再認識。 變革中出現的研究生招生規模急劇擴大,教育經費稀缺與導師水平的參差不齊成為突出問題。據調查,全國指導博士研究生在20人以上的導師不在少數,指導博士生最多的一位導師手頭上有110多位博士生,許多博士生從入學到畢業沒有見過導師一面。師生間促膝暢談、齊頭攻堅的情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研究生對導師的“勞動力輸出”。學生幫導師整理事務性文件,清理雜務,甚至做家務……而導師則無心也無力指導研究生開展課題研究。不難想見,較低水平的重復研究不在少數,研究論文水平堪憂。而畢業的研究生正是科研院所、企業機構新生的研發力量。 3.招生方式 大學的博士生招生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種:免試推薦,公開招考,碩博連讀和直接攻博。調查博士生入學方式時發現,博士生有43.9%是通過公開招考的方式進入的,27.4%是碩博連讀,18.5%是免試推薦,10.2%是直接攻博。而調查博士生和博士生導師贊成的招生方式,博士生更傾向于公開招考,有59.4%的博士生贊同公開招考的方式,而有47.4%的博士生導師選擇了碩博連讀的方式。同時調查,學校研究生教育相關負責人則有40%選擇公開招考,30%選擇碩博連讀的方式。 在訪談中,一位教授的觀點值得借鑒,他認為除去考試,他自己還有一套招生標準,“第一個是看文憑,第一學歷和第二學歷。這個非常重要。第一學歷是專科的,第二學歷是MBA的我基本上不要,至少是不鼓勵。(這是)除了筆試外的面試。第二個是看英語。英語一定要過六級。第三是看發表的文章。第四是看經歷。是不是學人力資源,是不是黨員,是不是校級三好等。第五是看面試??茨沩槻豁樠?你靈不靈光。這五項每項各占10分,如果30分以下的我是絕對不鼓勵的,40分以上的我會想一定辦法幫助你。我目前平均招的這個大概是34分。這個體系比考試體系要好”。 4.創新能力 訪談資料顯示,博士生對自己的創新能力評價一般,博導對博士生創新能力的評價也不高。問卷調查也顯示,博士生認為自己的創新能力較強和一般的分別占41.2%和34.8%,61%的博導認為博士生的創新能力一般,只有32.1%的博導認為博士生的創新能力較強。 問卷調查顯示,58%的課題由學生承擔一半以上的任務,有些教師的橫向課題完全由學生承擔。(陳小庚摘自《中國博士質量調查》,《中國博士質量調查》 周光禮等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