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審組淪為“分錢組” 對于饒毅和施一公在《科學》上發表的社論中提及的“‘專家意見’不過反映了很小部分官員及其賞識的科學家之間的相互理解”這一觀點,很多人都表示贊同。 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一位教授曾參與舉報該校長江學者李連生的學術不端問題。在他看來,李連生也不過是當前虛浮學風中的小小一例而已。官員和少數教授成為利益共同體的問題,在科研界早已見怪不怪,“只要一看指南,就知道什么項目會被列進去”。 他說,所謂“跑部錢進”,就是說教育部、科技部等,要多跑動,多拉關系就可能有錢進。巨額科研經費掌握在少數行政主管部門官員手里,這是造成權力尋租、“跑部錢進”的根本原因。 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汪品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現在國家實施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有很多百億元級的科研項目。一些上億元的大項目都讓司長、處長們管著,一個處長就可以操持上億資金。 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唐安國教授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些爭取來的科研經費還有可能成為向官員、專家行賄的來源。這包括:第一,送回扣。有的項目經費至少拿10%%打點關節。一般一個專家的回扣為項目申請費用的2%%~5%%。其次,送項目。專家評審通過了總課題,科研人員就拿子課題賄賂對方。 事實上,陳良堯所遭遇的,正是“咨詢組”專家像索要賄賂一樣直接索要子課題。 這樣的結果是,科研經費的分配,不是基于學術水平的優劣,而是靠關系,專家評審組也因此淪為了“分錢組”。這必然使一些優秀的科研團隊被排斥在外,相反,一些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的隊伍,卻攫取了巨大的利益。 廣州某高校一位長江學者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在國外呆了很多年,回來后發現吃大虧了,因為我不認識人啊,沒有關系,拿項目很難。”他也親眼見到:“很多我們認識的教授,做得不怎么樣,但是會忽悠、會喝酒,他就總能拿到各種各樣的基金,至于他拿了錢干什么去了,誰也不知道!” 上述西安交通大學的教授表示,現在高校有一批這樣的人,學術不怎么做,但成天去跑項目、拉關系,項目跑回來以后,再拉扯出來一批人層層分包。“由于評審制度也很差勁,最后項目完成了,不是國際領先就是國際先進,實際上啥東西都沒弄出來,純粹就是瞎糊弄、大忽悠。我們有時候也笑談,這是在中國撈錢最沒風險的事了,像官員貪污受賄,說不定哪天還進去了,在中國,誰聽說過有幾個通過申請科技經費撈錢進去了的?” 評審者、申請者、評估者可能是同一人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教授表示,政府的科研基金分配中,一部分屬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每年增長較多,被用于基礎研究。對于自身有想法的科研人員,可以提交申請,通過同行評議和學科分析審議后,即可獲得。“這一部分的基金分配,是較為規范的”。 正如施一公和饒毅教授說的,問題就出在大型項目上,例如“973計劃”項目、“863計劃”項目等。 薛瀾說,這種項目的經費分配,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用于基礎研究、企業用于應用研究的基金不同,一方面對于研究領域有特定的指向,另一方面又要靠申請者自己有想法來申請。中間涉及到的專家機制,往往是最惹爭議的。 對于專業大型國家項目,政府人員必然需要科學前沿的專家來制定項目指南、進行專業的分析,但這也給了專家們一個機會,即在起草時,為自己的申請提供方便。雖然在分配機制中有相應的監督條例,例如限制重大科研項目首席專家的擔任年限等,但在一些非常前沿的領域,高水平的專家人數有限,這樣一來,無論是評審者、申請者還是評估者,很有可能身份重合。 “就好比運動員、教練員和裁判員,有可能是同一個人。”薛瀾說。因此在基金申請的過程中,運用私人關系、甚至出現權錢交易,都是有可能的。雖然引進了國外同行的評審制度,但薛瀾認為,在中國這樣的“人情社會”里,很難擺脫私人關系的束縛,何況很多機構把“申請項目”當作有利于自己和單位的手段,費勁心思去經營關系,超出了研究本身的意義。 在他看來,中國現在需要建立公開、透明的重大項目擇選機制,需要建立學術共同體,“對于哪些是最前沿的,學者和專家們應該有一個共識”。除此之外,還需要出于公心的、有戰略眼光的科學家來綜合前沿專家的意見,做出戰略性的科研方向判斷。 小錢大審,大錢小審 在饒毅等人看來,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經驗表明,即使在當前的背景下,科技界仍然有可能建立比較公正合理的科研經費分配方式。在與魯白、鄒承魯合寫的一篇文章中,他們甚至表示,“比較科技部和自然科學基金,不難得出結論:科學經費從科技部轉給自然科學基金會就是一個可以較快地改善科學體制的方法”。 他們在該文中還表示:“目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只評審小規模的課題,大課題由部委管理而缺乏嚴格評審。這造成了中國熟知的問題:小錢大審,大錢小審。事實上,比較合理的是自然科學基金會接管科技部的科學經費……即使完全用目前的自然科學基金會機制,也可以比科技部更合理而有效地管理科學經費,管理成本將低于科技部。也就是說,現有的、行之有效的機制可以立即替代科技部的科學經費分配功能。” 上述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教授也認為,當前我國這種科研經費分配方式亟待改變,最重要的是要打破行政主導科研經費分配的方式,讓行政人員退出科技的決策,而讓科技界各行業的專家來決定項目的優秀程度及項目經費分配方式。“只有真正回歸到了科研本位,人才本位,中國的科技才會有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