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秀明星當上副教授的新聞很快在網絡上廣泛傳播,質疑的聲浪蓋過了支持的聲音。記者看到,在騰訊網轉載的一篇報道文后,在互動欄目“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中,有590人選擇了“搞笑”,41人選擇了“無聊”,36人選擇了“憤怒”,24人選擇了“高興”。呼倫貝爾市的一位網友留言感嘆:現在的教授也沒標準了,悲哀啊! 網友“落雪是花”在博客中寫道:將明星請進校園,媒體自然也就會聚焦過來,這種無形的廣告作用對于學校來說無疑是一件大好事情,反正以前我對四川音樂學院是沒什么印象,現在起碼我知道這個學校了。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四川音樂學院校園隨機走訪了一些學生。兩名大一女生正看著一場校園音樂會海報,被問及對譚、王二人擔任副教授的看法,兩位女生抿嘴一笑:那都是來掛個名的吧。 鋼琴系一位年輕女教師則認為“很正常”。“人家臺風那么好,來上課對同學們挺好的。對明星自己也有好處啊,在藝人的身份之外,還能在學術界有個名頭。” 幾年前,郎朗受聘成為四川音樂學院客座教授時,這位女教師還是四川音樂學院的學生。盡管后來她再沒見過朗朗來上課,但她依舊認為,“郎朗能成為自己學校的客座教授,覺得好榮幸”。 有網友曾在百度貼吧“四川師范大學電影電視學院吧”發帖,表達對“李湘擔任客座教授”的看法。 網友“滄海一粟”說:經驗不是做一個教授的先決條件。一個教授,首先要對該門課有一個系統的理論的認識,而李湘在這方面無疑缺乏得很,要說經驗,農民比任何人種地的經驗都豐富的多,可并沒見哪個農業大學聘請農民伯伯來當客座教授。名人效應而已,用不著解釋。 另一位網友說:不能因為一個人是名人,就來個一俊遮百丑。讓其破格上大學、破格上研究生、破格拿博士學位、破格當教授,這種現象是一種腐敗,是一種文化腐敗,是急功近利、浮躁社會帶來的一種不正常現象。凡事應該有個標準,這個標準應該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不應因為有的人名聲顯赫就給予其所有的光環。一個學者用半生的拼搏才能獲得的甚至有些還無法獲得的職稱頭銜,就這么簡單地讓名人拿到,這不是對文化的褻瀆是什么?不是文化的悲哀是什么?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講了一個有趣的例子。某高校邀請某知名教授擔任學校的兼職教授或顧問教授,這位教授問道:我“顧問”什么?“兼職”什么?問得校方領導一頭霧水。 高校為什么熱衷于聘請明星當教授?熊丙奇分析:“事實上,有的高校聘名人當教授,不過是名聲上的需要。這些高校的動機很明顯,請院士,無非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源;請官員,無非是為了建立好的外部關系;請明星,自然是為了炒作學校形象。” “聘請明星當教授,有的是在飯桌這樣的社交場合談妥的。”熊丙奇說,這些行為往往沒有經過學校學術委員會等學術機構的討論和批準,而是由行政領導決定的。如此隨意地聘請明星當教授,對教學、科研往往沒有實質效果。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法研究中心主任余雅風副教授,則把某些大學聘請明星當教授看作是一種“不正當競爭”。“大學的競爭比的是學術水平,比的是學生培養質量,比的是對社會的貢獻,有的大學想靠名氣來擴大學校知名度,不符合大學精神。” 她還指出,高校雖然有自主聘用教授的權利,但不應該憑某個特長就聘一個人為教授,教師法規定當教師是要一定的資格的,博士入校還要經過教師培訓呢。明星來當教授,能不能保證教學時間和質量,還有待商榷。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所長胡光偉教授,則對部分高校聘請明星當教授的行為進行了抨擊:“如果明星達不到教授的水平,高校卻真給評了個教授,那這所大學就太庸俗了。” “何必要加個‘名譽’、‘客座’的定語呢?老百姓不懂那一套,只知道你是教授。”胡光偉指出,高校熱衷于請明星當“教授”,體現了一些大學文化的庸俗,是教育產業化的惡果。高校聘請明星當“教授”,雙方各有所得:高校無非為了擴大知名度,有利于招生等工作,明星也在名利之外,收獲了一頂學術的頭銜。 “事實上,大學需要的不是大腕,而是大師。”胡光偉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