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10月31日是人民科學家錢學森逝世一周年紀念日,過去的一年里,“錢學森之問”一直是教育界的熱門話題。昨天,學習紀念錢學森座談會在其母校上海交通大學舉行,錢學森昔日的同學、學生及交大師生從錢老的一言一行上,求解“錢學森之問”。 學生眼里的錢學森 做學問,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交大原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何友聲教授曾經在清華大學力學研究班學習,錢學森曾是他的老師。他親眼見證了錢老做學問的嚴謹態度。 “錢學森對做學問極其認真,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不留情面。”何友聲說。1957年錢學森在京參加第一屆全國力學學術會議時,一位留德歸來著名教授在會上介紹了一個復雜課題的推導過程,錢老與學生邊聽邊探討,在現場討論時,用一個簡單的辦法把這位教授的推導否決了。最后總結時,那位教授坦陳:“看來我們探究學問,沒有那么仔細、沒有那么認真。” 同學眼里的錢學森 跨學科探究各種未知領域 上海交大原校長、航空航天專家范緒箕教授,是錢學森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留學時的同學,在他眼里,錢學森的研究領域十分廣闊:“一位科學家在一門學科上有突出貢獻是很多的,但是在多學科有貢獻的人就不那么多了。” 范緒箕說,錢學森進入加州理工頭一年,就跨行參加了火箭研究小組。“在1936年的時候,火箭這個概念在航空領域里面還沒有。”范緒箕說,這個實驗小組是由三個研究生自發組成的,專搞火箭試驗。對探究各種未知領域的興趣,成為他孜孜不倦地攀登科學高峰的動力。 “錢學森之問”求解 光會死記硬背不是好學生 上海市教育功臣、中國工程院院士翁史烈說,高校辦學一定要像加州理工學院那樣,培養有科技創新精神,會動腦筋,具有非凡創造能力的人才。“這么多年,我感到中國還沒有一所這樣的大學。培養的學生都是人家說過的他說,沒有說過的不敢說。”翁史烈說,錢學森講過的一句話——沒有創新,光會死記硬背,即使你考試成績很好也不是優秀的學生。這一人才培養理念對教育工作者進一步破解“錢學森之問”有很大的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