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下午三點,同學們突然聽聞敬愛的朱進東老師在軍區總院要動心臟搭橋手術。雖然沒有研讀過醫學,但光從字面意思判斷大家也能感覺到手術的危險性和緊迫性,大家臨時商量一起去醫院為朱老師獻血。 16點20分,臨時聚集起的十幾名同學打車來到軍區總院獻血中心,自愿為朱老師獻血,他們中有朱老師所帶的研究生,有上過朱老師課的學生,也有連朱老師面都沒見過從本部趕來的熱心學生。17點,在血液檢測合格后,同學們開始排隊獻血,有許多女生都獻了300cc。那獻血管中流動的已不再是鮮血,而是學生對老師的愛和感恩。這一刻,大家都有一個樸素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多為老師的康復出一份力。 17點30分,同學們來到病房,看望等待手術的朱老師。朱老師精神狀態良好,看到同學們的到來有些激動,硬是要坐起身來。從他口中得知,他是在上課時突感心臟不適,但他堅持上完了課才打車到醫院檢查,結果醫院建議他馬上做心臟搭橋手術,不然心臟隨時有停止跳動的危險。這時,記者注意到他的枕邊還放著《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材。當同學們紛紛關切地讓他多注意休息時,他卻拉著一名研究生的手說:“你的論文選題我已經看過了,總體思路挺好,你可以再找些相關資料,多結合社會時事熱點,提升論文的實際價值。我這病情恐怕沒辦法全程指導你論文開題了,我已經電話委托邱老師幫忙,實在抱歉啊。”說完眼中已噙著淚水。同學們臨走時他又語重心長地說:“同學們要多注意身體啊,做人做事不可不思進取,但也不必盡求完美,人生除了事業還有許多美好的東西值得珍惜。”二十平米的病房內凝聚著濃濃的師生情,顯得無比溫馨。 10月20日下午2點30分,朱老師的心臟搭橋手術歷時8個多小時后順利完成,希望朱老師早日康復,希望同學們的愛能給他以力量,為他的心臟架起一座堅實的橋梁。 朱進東老師是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一名普通的教授,更是同學們的“良師益友”。他追求真理,矢志不渝,已是教授、博導之身,卻在年過五旬時選擇再次讀博,用行動告訴我們學無止境;他治學嚴謹,淡泊寧靜,學通中哲、西哲、馬哲,一生無所求,唯攀學術之高峰;他為人謙遜,平易近人,視學生為親友,常傾囊相助,常指點迷津。還記得他不顧病體,堅持講學,課堂上總有你豁達的微笑;還記得他和藹可親,與學生促膝長談,校園中總能看到你和學生探討學問的身影;還記得他言行儒雅,品悟人生,生活中總能留下像“一個人用四十年時間去做一件事,必有所成”的感人話語。 正是這樣一位默默無聞的教授用他高尚的言行在激勵著學生、感染著學生,同時也收獲了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師恩如山,“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世上獨有父母親,人間最重師生情。這種師生情是智慧的交流,是品格的傳承,是日久愈濃,永恒不變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