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文人書家的代表, 作為在高校從事書法教育二十余年的書法教授、碩導,其專業性、藝術性及文化品位,日益顯得突出。近十年來,出身于天府之國四川,就學于山城重慶,成長于避暑之都貴陽,鑄就大業六朝古都南京的邱世鴻,人生閱歷提升了其藝術感悟力。年屆“知天命”之年的他,借助江南的大好風水,在科研、創作和教育方面都收獲了自己較為滿意的成績。對于文人藝術的酷愛,對于詩書畫印的全面修養,對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使他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游刃有余。先生學書之路十分幸運,親聆諸多名師的教誨,對藝術的領悟又與眾不同。對于書法創作的提高,是本著對傳統書畫篆刻理論的深入研究,對詩詞、繪畫、篆刻的廣泛涉獵,使書法創作有著豐富的文化含量。邱世鴻教授師從徐無聞、荀運昌、秦效侃,這三位先生均是國內著名學者兼書法家。邱老師在其門下研習書畫、文學、詩詞等,受益匪淺。對于書法的研習扎根于傳統,其書風貌可謂“溫醇、秀穎”。“賢哲之書溫醇,駿雄之書沈毅,畸士之書利落,才子之書秀穎”(劉熙載)。藝術作品在本質上反映作者的精神面貌,也就是傳統書學的“書如其人”說。正如清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有曰:“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也。”他的氣質、才華、性格、志向、學養決定了他自身的審美趣向。他五體皆善,猶善篆隸,行以楷筑基,行筆中鋒、側鋒、偏鋒相互轉換以及提按、轉折、行停、急澀等動作的變換,自有動靜結合,天然去雕飾之美。近年來,邱世鴻教授對草書的鉆研,用力甚深,有中國文史出版社的《邱世鴻草書千字文》為見證。于用筆上以二王筆法參合顏米趙傅等力求法意相參、樸華具備,美觀而氣脈相通,大小隨勢定形,合草法之簡易連綿之旨,更是后學之輩不可多得的草書典范。可見邱世鴻先生于學書上一直恪守傳統,在傳統中求變化;先生學書可謂博采眾長,轉益多師,以“深”、“廣”二字概之。
首先是自作詩稿不僅數量驚人,而且水平逐漸提升,講究平仄、韻律、對仗,追尋古代文人的風雅之路,閑淡瀟散,清和自然。多用詩詞記錄文化事件,有感而發,瑯瑯上口,書文并茂之形式獲得了藏家之青睞。
二是在款式、字體、材料方面都大膽探索,對楷、隸、篆、行、草都努力探索最新的表達方式,提倡先有理念再創作,教師更應當“體驗”大于“欣賞”,首先要身體力行,每次個人展覽都能見到其最新作品,不同以前。因為他認為“大道日新又日新”,只有永遠拓展自己的創作之路,方有進境。
三是講求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邱教授反對千篇一律或陳詞爛調的書寫,而是根據環境、勢態、對象、層次有區別的選擇和使用。書畫皆有思想,即是筆墨的思想,才有永恒的價值。
他在許多刊物發表了創作精解,《中國美術研究》、《南京日報》、《書道》、《書法導報》、《青少年書法》、《書法報》、《中國書法》、《美術在線》等皆刊登了其創作心得。尤其是“對當代書法創作現狀的憂思”、“書法創作三態論”、“書法的文化品格”等文,強調了數家的文化修煉及面臨的“文化淘汰”問題。在《徐無聞書法篆刻研究》、《徐無聞與中國文化》長文中,更強調書家所面臨的由“書匠”向“學者型”轉型問題。在《高等書法教育的價值構建》中,突出強調中國文化的元典精神對書法的社會價值、審美價值、倫理價值的的直接或間接影響,并從傳統文化精華中吸取正能量,必然對創作大大有益。
近年來邱教授受邀在西南大學、河北大學、中央黨校、23屆全國書博會等重要高校、會議中舉辦“文化選擇與藝術審美”系列講座,提倡“精英文化與高雅藝術”,針砭時弊,塑造理想人格,獲得好評。先后被仁懷、德陽、寧波、東莞、濰坊、北京、宜賓、廣州、嘉興、南京等地企業、書協、美術館邀請參加重要講座和藝術示范,參加筆會無數,但絕對不會重復和單一,或繁或簡,都本著審美的高度適當的變化,因為美的層次多樣化,創作也應該多樣化。因為其創作之優秀,先后被吸收為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詩書畫研究會研究員、聯合國亞洲文聯會員、南京印社理事等。并在“全國性靈派書法原創作展賽”中擔任評委和學術主持。邱教授對于創作的心境,從已經出版的書畫篆刻精品后記詩中可見:
墨跡未陳人未老,道心卓犖耀其間。諸君識我雕蟲技,樂與清流相往還。
相信大家品評其書,不僅是欣賞漢字藝術,而更為驚奇于中國文化之博大精深。
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文鏈接:http://www.peoplenews.eu/yiyuan/yishujia/348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