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一號”發射成功啦!
2017年4月20日19點41分,搭載著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二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約596秒后,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南航學生在兩校區觀看了此次“天舟一號”發射直播,共同見證這位太空“快遞小哥”上天。兩校區活動現場分別邀請了航天學院聞新教授和微小衛星研究中心主任康國華教授進行講解。當晚,江蘇電視臺公共新聞頻道、城市頻道、江蘇新聞廣播對將軍路校區活動現場進行了同步直播。
作為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只運貨,不送人”,因此被形象地稱為“太空快遞員”,一亮相便成為了目前中國最受關注的“快遞小哥”。未來幾個月,天舟一號將在太空中獨自完成它的首單“太空快遞”任務。
說到貨物艙的設計,“太空快遞員”天舟一號絕對是個“心機Boy”。
貨物艙為圓柱形,艙壁周圍為格狀結構的貨架,上面裝有天藍色把手,中間形成一個矩形過道。為了讓未來的“客戶”在艙內活動更安全、舒適,內部的地板采用了深色硬質結構,方便蹬踏,天花板為淺色。
“上淺下深顏色的布局,可以營造出一種天地感,讓人不會眩暈。”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系統總體副主任設計師張健說,在失重環境下,把手位置的設計要合理,必須要裝在容易使力的地方,就連艙內的儀表、計算機的每個旋鈕力也都要經過測試,“包括到位的 咔 的那一下,都是嚴格要求的,讓人知道擰到什么位置到位。”
任務1 “太空加油”
就像汽車需要加油,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也需要“加油”。天舟一號這次就要進行一次在軌推進劑補加技術驗證,為天宮二號在軌加注。這項分為29個步驟,每步都需要精細控制,整個“加油”過程要持續好幾天。在天舟一號之前,只有俄羅斯和美國掌握了這項技術,其中,實現應用的只有俄羅斯。
任務2 “太空芭蕾”
在第一次交會對接后,天舟一號將與天宮二號上演一場高難度的“太空芭蕾”——天宮二號轉體180度,天舟一號從天宮二號下方繞飛,同時轉體180度,加速趕到天宮二號前方,最終從“前”向與天宮二號進行一次交會對接。這項名為繞飛至前向交會對接的試驗是為了確保未來航天器能從多個方向與空間站對接而進行的演練。
任務3 “從綠皮火車到高鐵動車的升級”
天舟一號將完成快速交會對接試驗,把之前需要2天左右的交會對接過程提速到6個小時左右,就像是從乘坐“綠皮火車”變為乘坐“高鐵”。這意味著可以縮短航天員在飛船狹小空間中滯留的時間,使載人太空飛行變得更加舒適、愜意,還可以讓無法經歷長時間運輸的貨品盡快送達,同時,更大程度上保障未來空間站的安全,方便空間站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
任務4 “帶著天宮二號一起飛”
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后,將開展貨運飛船控制組合體試驗,接過組合體飛行的“控制權”,帶著天宮二號一起飛。這樣做的原因是,在主飛行器短時出現問題的情況下,另一航天器就可以發揮作用,進行“搶救”。
任務5 高大上的空間應用及技術試(實)驗
雖然,天舟一號的主要功能是“運貨”,但在滿足運輸貨物需求的同時,天舟一號還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平臺效能,隨船搭載了幾十臺載荷設備,將在軌開展十余項載荷試(實)驗。同時,為了避免自身成為太空垃圾,天舟一號將在完成飛行任務后,首次實施主動離軌,落于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為打造一個潔凈、安全的太空環境作出貢獻。
自今年三月上旬長征七號運載火箭轉場后,崔巖就更加忙碌了。干起活來的時候,他一邊抬起胳膊擦拭著汗水,一邊和同事們檢查著設備的狀態,因為是測控第一棒,絲毫不敢馬虎。
4月20日晚,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作為天舟一號發射任務萬里測控的第一棒——位于海南最東面的銅鼓嶺測控站,從火箭發射的第一秒到火箭發動機熄火,崔巖和他的同事,一直處于緊張的數據分析和處理當中。當聽到發射成功的消息,他們緊張的神經才稍微放松下來。
1998年崔巖考入南航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大學四年,崔巖給時任輔導員沈伯秀的印象是“能吃苦、敢擔當”。2002年畢業后,崔巖進入了某單位,一干就是10年。戰風沙,斗嚴寒,率領所在團隊先后完成百余項測試任務,受到了領導的高度贊譽。
崔巖在進行科研工作
2012年,當聽說籌建多年的海南文昌發射場急需人才,他毅然決然地舍棄了擺在面前的領導職務,申請調去當時還是紅土遍地、蚊蟲肆虐的發射場。2013年,崔巖和測控站其他同事正式進駐銅鼓嶺營區,全面投入測控點號的建設工作。當時的住處,連張床都沒有,他們就在空蕩蕩的營房里打地鋪。海南氣候悶熱潮濕,蚊蟲猖獗,睡一個安穩覺都成為一種奢望。
在這里,他和年紀輕輕的大學畢業生一起,用雙手、汗水和對祖國航天的熱愛,澆灌起了一座新型的國際航天城。由于技術過硬,他成為為數不多的專家型人才,一邊要負責光測設備的出所鑒定、操作規程的編寫,一邊要負責測控總體方案的評審、校對,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正是由于對事業的熱愛,某型光測設備開創了12天就投入航天測控的新紀錄。
總是閑不下來的他,利用業余時間,針對海南獨特的氣候條件,創造性地提出應用隔離、硬件改造等技術手段解決裝備腐蝕問題,成為了小有名氣的裝備“三防”(防潮、防腐、防銹)技術專家。
有人和崔巖開玩笑說:“航天發射是高科技事業,你搞‘三防’又苦又臟又累,看不出一點高大上。”崔巖答道:“越是高大上的事業,就越需要堅固的基石。我的名字里有個‘巖’字,只有做好這塊基石,才能對得起我的名字!”
去年,整個海南文昌發射場面臨長征七號、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的大考。這是國字號任務,擔當“天字號”責任,他與技術組所有人員一起加班加點,審方案、改材料、做試驗……妻子和他在一個單位,兩人剛剛誕生的女兒一周都見不了幾次面。憑借執著和努力,光測組在去年連戰連捷,取得了長征七號、長征五號成功發射滿堂紅。
2017年4月20日19點41分,當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搭載著“天舟一號”騰空而起,向全世界人民直播的畫面里,就有南航校友崔巖的付出和身影。
“天舟一號”發射成功,崔巖學長接好了接好空中測控的第一棒,我們為他感到驕傲!曉南曉航堅信未來會有更多的NUAAers接過科研這根“接力棒”,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做出更多貢獻!
文字:新聞中心、部分來源于網絡
照片由本人提供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編輯:葉陳暉、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