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題目:整體效應試驗裝置與核電技術發展
報 告 人:劉宇生 研究員
報告時間:2020年11月28日(周六)9:30-11:30
報告地點:騰訊會議 ID: 514 680 120
主辦單位:校科協、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
報告人簡介:
劉宇生,研究員,供職于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從事核安全相關的試驗驗證工作,發表SCI、EI等各類期刊論文30余篇,2012年獲哈爾濱工程大學核能科學與工程碩士學位。工作期間參與了大量核電廠的審評工作,參與多項核安全研究項目:參與國和一號、華龍一號等三代核電廠試驗驗證審評工作,負責整體效應試驗、流致振動試驗、控制棒驅動線試驗等多項設計驗證試驗的分析評價;作為子課題負責人,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CAP1400核安全監管重要試驗驗證》,開展熔融物堆內滯留(IVR)流道變化對壓力容器換熱特性影響研究及試驗驗證;作為技術骨干,參與國和一號自主化燃料組件、事故容錯燃料、系統程序驗證基準題開發等多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完成研究報告30余份。
報告摘要:
1951年12月20日,科學家用EBR-Ⅰ反應堆點亮了4個燈泡,證明了核能發電的可行性,拉開了人類和平利用核能的帷幕,此后在近70年的核電技術發展中,世界各國科學家先后建立并運行了一批整體效應試驗裝置來模擬核電廠的各種事故瞬態過程,為核電技術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本報告從核電安全技術研發的視角,回顧了壓水堆核電技術的發展歷程,圍繞核安全技術驗證,梳理了國際上主要整體效應試驗裝置的研發和設計特征,分析了整體效應試驗裝置在AP1000、EPR等三代核電技術研發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期為大家展示整體效應試驗裝置特有的地位和作用,激發大家投身核電研發事業的熱情和興趣。